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周其仁:在变迁的大时代里守正出奇

1988 年夏,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在美国加州大学(伯克利)举行第四届年会,特邀国内几家机构派代表向大会介绍改革情况。带队团长是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尚清,成员包括时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周小川、中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彬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微观研究室主任张少杰,以及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局级研究员唐欣等。当时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已波及城市体制,需要介绍相关情况,杜润生领导下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选上了我。那次美国之行颇为周折,直到年会开幕前两周才拿到签证,但访问效果不错,宾主皆有收获。


同行六位,最土的就是我。我此前仅短期出国二次,还是首次到美国,连投币电话也没见过。当时中国留学生,个个都是人中翘楚。我一路琢磨,要怎样才能把百废初兴的农村状况向留洋学生学者汇报明白。飞机落旧金山机场,第一次认识海闻夫妇,我们此前素不相识却像老友重逢,无须一句客套就无话不谈。


原来海闻曾在黑龙江虎林县下乡,他所在的红卫公社离我所在的 850 农场五分场不过百把公里。


图片


注:图为海闻在黑龙江插队时的照片


大家下乡多年,恢复高考才有机会到北京上大学,专业又一样。当然差别也有,他很早到美国留学,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(戴维斯)读博士,是留美经济学会理事和年会组织者。
图片
注:1985年,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在纽约成立,图为海闻与第一届理事会其他成员合影
我就是在那次访问中结识了海闻等一批留学生朋友,比照自己,我的见识与学问实在欠缺不少,才有了继续争取深造的念头。机缘巧合,参加年会不过一年之后,我也成了留美学者学生中的一员。“四十不惑”却背上双肩包,在异国他乡大学校园里修课、听讲座、泡图书馆,也算是人生一项特别经历。

1996 年年初,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聘我任教,海闻是这家名满天下学术机构的六位创始人之一,时任中心副主任。我在他和林毅夫、易纲领导下工作,与张维迎、宋国青、卢锋、汪丁丁、胡大源等结为同事,这让从来没教过一天书的我,仿佛也变得胜任愉快。
图片
注: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(CCER)的创办初期,图中左起:张帆、易纲、林毅夫、德怀特·帕金斯、帕金斯夫人、海闻、余明德、张维迎


近距离接触海闻,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敢想敢做、踏实认真。其实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留美经济学会差不多,是由志同道合者组织起来的“同人机构”。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大潮,不容易想象这类非官办机构能在我们社会里诞生并成长。不过也正因为是同人机构,一切的一切绝非现成可得,没有创造性的坚忍不拔,断无可能成事。海闻贡献的是他杰出的组织才能。他的座右铭是“海阔天空地想,脚踏实地地干”,结果就是干一件事,成一件事。从留美经济学会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,再到后来在深圳创办的北大汇丰商学院,创业核心团队里总离不开海闻的身影,我以为绝非偶然。每每读到法国学者理查德·坎蒂隆(Richand Cantillon)定义的“企业家”(据说是他首次把这个概念引入经济学的)——“它的确切含义是某项事业的实施者”——我总想起海闻。他参与创立的当然不是营利性企业。他总能协力于某项非营利事业使之得以实施。


海闻不断做出贡献而成就的机构,在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。这里有一个法门,那就是他作为一个经济学家,最基本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牢靠而稳定。在世界包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,思潮起伏、潮流变迁犹如翻江倒海,严守逻辑一致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我认识海闻三十多年,在基本价值取向上他从来高度一致,绝不随波逐流、东摇西摆。谓予不信,请大家读读这本《海闻浅论:经济卷》,从中领悟基础牢靠的经济学修炼,如何有助于在变迁的大时代里守正出奇,如何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认知世界、做事成事。
是为序。

周其仁

2024 年 6 月 30 日于北大承泽园


Mission News Theme by Compete Themes.

京ICP备18011500号-1